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思想理论层次很深刻,现实感又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央提出构建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涉及到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我今天跟大家谈的,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们如何理解和树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这个问题。
一、怎么理解树立正确主导价值观的意义
首先我们谈一谈怎么理解树立正确主导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观的问题对很多同志来讲可能觉得还是一个新的问题,这确实也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在哲学上就是一个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个新的哲学的基本理论分支。
我们过去的哲学,大家过去学过哲学都知道,过去的哲学里面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里面没有这一块,没有谈价值和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里面才开始有了价值和价值观,这是哲学基本理论,哲学基本原理的新增,新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关于这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我们待会讲一下。
(一)提出和确认价值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提出和确认价值问题,他本身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个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把它提升到价值观的高度,或者叫纳入了一个价值观的视角。这是我们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和变革。所以中央讲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般来说只认识到它的一个方面、一个层面,就是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历史规律学说,社会的发展都是由生产力推动的,生产力是最活跃的不断发展的因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程度的时候,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和他发生冲突,到这个时候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这就会引起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革命或者改革发生重大的变革。社会就是按照这样一个规律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就要进行社会革命,进行社会变革,建立起来了一个新的制度叫社会主义,未来叫做共产主义。这是按照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根本规律,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到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过去我们都理解,都承认社会主义是个历史的必然。承认这一点,认识到这一点是对的,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一点也还是很不够的。为什么呢?什么叫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对这一点的理解,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人,人的选择,人民群众的选择在这里面的作用。历史必然是什么意思呢?历史必然好像包含着这样一种意思,就是社会发展到这个时候,非得这样不可,他总是这样,你愿意他也来,不愿意也来,对你有好处也来,没有好处也要来,所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历史规律。如果仅仅把社会主义看作历史必然的一个规律的现象,那么它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人民大众的要求,人民大众的价值现在和价值追求有没有关系呢?如果缺了价值这样一个视角的话,就会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和人的利益,人的生活喜怒哀乐,人民群众的日常干苦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如果仅仅坚持这一点,就会在实践当中导致我们过去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一些错误,就是脱离群众的实践,脱离群众的实际,把人民群众当中有一些日常的必要的必然的一些需要、选择,一些价值追求都看作是和社会主义无关的东西。我们左的思想泛滥比较严重的时候,还有那么一种情绪,就认为凡是群众自发要求的东西都是倾向于资本主义的,叫资本主义尾巴,过去我们农民要种点自流点,我们自己种点菜,补贴一下自己,我们把这叫自发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尾巴。好像人民群众喜欢的,人民群众要求的东西很多东西跟社会主义无论,甚至跟资本主义有关。比如大家要上学,要念书,要学知识,有的人就觉得知识越多就越反动。那么好像社会主义就不需要很多知识,所以在左的思想泛滥的那些年代,我们有很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选择,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相联系的东西都被排斥在社会主义的内带要求和本质规定之外。这导致我们过去在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方面走了不少弯路。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我们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之内来。
邓小平同志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了这么多年,它发展的好不好,对不对,我们要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怎么样,如果人民群众还是一穷二白,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就没有发展好。所以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是一个好的名词,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但是我们要做得好,做得对,要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示出来,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怎么样才叫做得好,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一种价值判断的角度。把价值的判断纳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当中来了。所以如果说我们过去的社会主义,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只讲历史必然性的时候,那是一种真理论的社会主义观。客观必然就是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只讲这一点的话。
那么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仅仅是一个对历史的必然,而且是人民的利益所在,人民群众的需要,客观需要和价值选择。其实就是社会理事发展来讲,社会理事的客观必然性离不开绝大多数人的价值选择。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什么叫客观必然的东西?就是到了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东西。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它?肯定是符合人们的利益、符合人们的愿望、符合人们要求的东西,不是冷冰冰的、纯粹外在的客观必然性。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一个非常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定里,从历史必然性的规定又引进了价值选择规定、价值标准规定。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历史的必然,而且是对人民有益的,为人民所需要的,为人民造福的一种社会制度,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就叫做价值和真理统一的社会主义观。有了价值这样一个视角,接下来我们才能形成观念。
比如说,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事情干得好不好、政策对不对,改革开放成功不成功,我们到底是不是在搞社会主义,按照邓小平说的三个有利于做到没有?一开始有些人对有利不利这个问题不理解,他按照单纯的、真理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历史必然,不管有利不利,只要是社会主义我们就应该坚持,这就是一种片面的、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表现。把有利不利,特别是有利于或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不是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不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有利不利的问题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标准中来。这就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这个本质观是价值和真理统一的本质观。
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讲条件,而他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就是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追求、价值选择。特别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一种全面的,既讲客观真理性,也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这是按照客观规律、按照历史必然性来实践。要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本质上的价值选择。所以,从价值角度看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应该怎样搞社会主义?这个视角本身就是新的,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重大突破。所以中央讲,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就是在社会制度这个层面,对于社会制度的理解是在价值这个层面上有了新的突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说,价值和真理统一的社会主义观,比过去单纯的、客观必然性的社会主义观更高一个层次,更加全面、更加准确、也更加符合实际。我们在理解社会主义,把握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时候,要把它和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命运和前途联系在一起,这是从理论上理解、注意价值问题、思考价值问题的重大意义的第一点。
(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离不开新的价值观指导
第二点,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怎么建设?能不能成功?建设成什么样?这离不开新价值观的指导,必须要形成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我们才能明确现在、未来的工作目标,才能正确把握分寸,遇到困难挫折时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外国人的看法,他的看法让我们知道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体系是多么重要。1987年,我们改革开放进行了大概10年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美国研究中国问题专家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不长,但是他提的问题非常尖锐。他说,中国用传统的社会主义观指导改革开放,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还是成功的、顺利的,但是,改革开放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就会面临一个矛盾,就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就是改革发展的实践和以前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中国人会怎么选择?
他说,中国人无非两种选择,一种不放弃原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如果继续坚持那个价值观的话,他就得放弃改革开放,退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状态去,因为你脑子里认为只有那个才是社会主义,你要坚持社会主义,就不能再搞这些改革了。比如说,有人老觉得搞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搞这个、那个都不是社会主义,说来说去只有以前我们搞的那些才是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当然就会放弃改革开放,他分析这是一种可能。
另一种,就是客观实践的发展有它的力量、有它的要求、有它的趋势,如果真正按照实践的发展要求和路子走下去,中国人就得放弃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放弃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主导价值观,如果你放弃了旧的,就得拿出新的,拿不出新的怎么办?他说,到现在为止,还没看见中国人提出新的价值观体系,如果拿不出新的,那就得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如果中国人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和平演变就将完成。如果我们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价值体系的话,我们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就西化了、就资本主义化了,就是他们说的和平演变即将完成。他把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有没有、能不能有一个新的、合理、有效、科学、先进的价值观体系,看作是我们将来是能坚持社会主义,还是和平演变到资本主义,看作是一个主体、主观上决定性的因素。他的这个预言、看法,当然我们不一定接受,但是他看问题的角度,他看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今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主导的价值观体系指导,这一点是对的、是有意义的。当然结果并不是他说二者择一,我们要么就倒退,要么就和平演变,结果并不是那样。因为1987年到现在已经20多年过去了,我们改革开放已经30年,30年实践的结果恰好证明他的预言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并不是只能在那两级中选择,要么倒退放弃改革开放,要么坚持改革开放就要西化、就要资本主义化。事实上,从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讲得很明白,我们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看作是旗帜。旗帜,就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套价值观、价值观念体系。
事实上,我们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组织、建设、指导、发展,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取得的各种成就、面临的各种问题、将来的发展方向都说明这一点,既不是那种旧的、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也不是西方的价值理念,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这是解决我们中国问题,引导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使我们国家富强,使我们民族重新振兴起来的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念。
所以从第二点看,主导价值观的建设是决定我们未来命运和前途的一件大事。有的领导讲,价值观的建设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全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全局的大事,是事关我们长远的大事。我们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好,让它科学、合理、完备,确实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深入理解,树立正确的主导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二、什么叫价值和价值观
下面谈第二点,就是我们从理论上增加一些理论储备,什么叫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和价值观这个概念,是70年代末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正式提出来的。最早是在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谈到构建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环境时,讲到要树立好的舆论环境和合理的价值观念的时候开始提出来的。这么多年,价值和价值观的提法越来越多,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不但提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提的分量越来越重。究竟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对于哲学家来讲也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问题。
在哲学上有三大问题:一个是存在论问题,是17世纪成形的一个哲学基础理论分支,过去叫本体论。就是世界到底是不是存在?什么叫存在?怎样存在着?过去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都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哲学上第二大基础理论问题叫意识论的问题。就是说,世界存在还是不存在?世界是怎样的?根据什么这么说?我们关于世界存在与不存在,怎么存在?所有的认识是怎么来的?人究竟是不是能认识世界、把握世界,人们怎样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这一大块在哲学上叫意识论,也是到18世纪才正式形式一个基础理论分支的。
当这两个基础理论分支建立起来以后,人们还会再深入思考,就会问,世界存在不存在,人知道不知道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意义问题就是价值问题。这个意义问题包含着所有的问题领域,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所有科学和哲学思考领域,都有这个问题,就是有什么用?是好还是坏?是善还是恶?是美还是丑?重要不重要?这个意义问题作为价值论的问题到20世纪初才形成。结束文革以前我们那个哲学理论体系中根本不提这个,不但不提,而且不让提这些东西,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回答,在过去那种思想方法和理论结构中,没办法接受、没办法容纳。我们国内的价值论的研究,也是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东风才发展起来,建设起来的。现在价值论已经是哲学基础理论的正式组成部分。价值论就是探讨价值的本质规律的一个学科分支。我们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马克思价值论怎么看待价值呢?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一)什么是价值
先说价值这个概念。价值是个学术名称,价值和经济学的价格不是一回事,不是一说什么东西有价值,就是说它值钱,不是商品交换价值这个概念。
价值更倾向于我们过去说的那个有用,那是广义的有用,不光是功利主义的实用,善恶、美丑、得失、利弊、祸福、荣辱、重要不重要、轻重缓急、应该不应该、值得不值得、好与坏,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这样的问题,它不是客观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前提是客观已经存在,那它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就像当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这个客观事实以后,我们应该怎么走路呢?我们应该往哪儿走呢?地球告诉我们,因为它是个球,原则上你朝哪边一直走都能走回来,它有很多方向可以走。那么你朝哪边走呢?这不是地球决定的,而是我们自己、走路的人,你要上哪儿去?你要干什么?你有什么样的交通条件?你有多少时间?你的目的、你的需要、你的能力如何?这些东西决定你往哪儿走,怎么走。
所以,价值问题就是思考这方面的。在客观已经存在的基础上,探讨一些事务的意义,决定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人的选择和创造的目标。所以我们生活中的价值问题非常普遍,像刚才说到善恶、美丑、得失、利弊、祸福、荣辱,有很多很多,重要不重要,值得不值得等等。
我们讲这些问题的时候,更通俗一点地讲,有一个词可以跟价值对应,就叫好坏。价值是个中性概念,它包括正价值和负价值,好就代表正价值,坏就代表负价值,好坏问题就是价值问题。
我们可以把东西都用好与坏代表,比如说,善的东西我们叫做好的,恶的东西我们叫做坏的;美的我们说好,丑的我们说不好;幸福我们说好,灾难我们说不好;盈利我们说好,亏损我们说不好;有些东西我们觉得荣就是好,辱就是不好,因为觉得它好,我们就为之感觉到光荣,因为它不好,我们就为之感到耻辱,等等。所以,一切价值现象最通俗地讲,都可以用好和坏这个词概括,好就代表所有的正价值,坏就代表所有的负价值。
好与坏的本质是什么?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大家马上会感觉到,好与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频繁、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个概念,但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认真琢磨过,好是怎么来的?坏是怎么来的?事情究竟什么才叫好?怎样才叫不好?从哲学上把握它就是价值论回答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告诉我们,事物的价值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形成的。它是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状态。这样说可能比较绕,比较书面化,用我们现实生活中讲,就是说,一切好与坏的现象都有一个根本特点、一个根本标准、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好与坏总是因人而异,首先要明白一点,一个事情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要看对谁而言、是指对谁的。
比如说这里放着一双皮鞋,是一双42号的黑色皮鞋,问这是不是一双42号的黑皮鞋?问这个问题是问一个事实问题,问一个存在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对象的正确回答,应该是唯一的,就是不管谁回答这个问题,正确的只有一个,就是到底是,还是不是,不会因人而异,因为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假如我们接下来问一个问题,这双鞋到底好穿还是不好穿?这样的问题就是问它的价值问题了,这涉及到好坏的问题、有用无用的问题、到底能不能穿,是问它的价值。如果要问这双鞋好穿不好穿,它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呢?它的正确答案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给谁穿,穿到他脚上用实践检验,才能回答到底是好穿还是不好穿。而且好穿不好穿一定是让谁穿好穿,让谁穿不好穿。如果同一双鞋给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每个人穿一下子,让你回答,你写一下这双鞋好穿不好穿,就是要你说,对你来说好穿不好穿。我们在座的每个人穿过了以后,不说谎、不迎合、不发生幻觉、不为了欺骗、如实地回答、实事求是地回答的时候,答案一定是多样的:有的人说太小不好穿,有的人说太大不好穿,有的人说正合我的脚真好穿,有的人说这个鞋穿着不适合走路,有的人说这个鞋穿着不适合运动,有的人说这个鞋穿着不适合休闲。
对一双鞋好坏的价值判断,就因为人的主体条件,具体到这儿就是他的脚、他的脚步形状、大小和主体的其他条件,比如说,主体的生活方式,我穿这个鞋是干什么的?是上下班穿?是休闲散步穿?还是参加体育运动穿?在不同场地这双鞋对不同人、不同人的不同场合,答案就不一样,越具体答案越不一样。你说,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哪个答案是错误的?你要一个主体,这些答案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价值问题就是一种主体性的关系现象,价值好与坏要看对谁而言,对谁而言就以他为标准衡量。不能要求两个主体得出一样的答案。
就像我们看足球比赛,一个球踢进门里是好还是不好?看对谁来说?对进攻一方叫得一分,对防守那一方就叫丢一分。观众呢?如果是中立的观众,不是两边的啦啦队,不管踢进哪家,只要运动员配合得好、发挥得好、动作漂亮,他就说是好球,射门人动作漂亮,守门员动作也漂亮,大家都发挥得非常好,终于踢进去一个,这就是成功,是一场精彩的比赛。一个球进门这是一个事实,但是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看,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同的。
所以因人而异,表明一切好与坏,一切价值现象是一种以主体尺度为根据,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价值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形成的,不在这当中形成无法说明价值。
价值不是独立的存在,不可能在哪里找到一立方米的价值,或者二斤的价值,任何价值都不会这样存在,它一定是在关系中存在,价值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关系状态。这种统一有什么特点呢?它不像真理,真理也是主客体之间达到统一,但是主体服从客体的统一,真正理解和尊重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对对象的认识完全符合对象本身,并且符合的程度越高,真理性就越高,真理是这样的一种统一。
价值是一种什么统一?价值是对象的存在、属性、功能、变化等都符合主体的尺度,都能满足主体的需要、能为主体所接受,越是这样的东西越有价值。但是对这个主体有价值不等于对别的主体有同样的价值,它可能对别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对谁的价值而言就是以谁为准,价值就有这样一个特点,哲学上把这叫价值的主体性。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统一。世界上的一切好与坏,包括我们说的有用、无用、得失、利弊、善恶、美丑、祸福、荣辱所有这些,我们能用好与坏这个概念加以概括,而不是用有和无这样的概念概括的现象,就都是价值现象,而价值现象本质就有这样一个特点。
反过来看,我们认识价值现象、理解一切事物价值时,真正的着眼点不是想从对象那里解剖它、分析它、找出它有什么价值,而是要理解主体,去了解人,人有什么样的需要,人有什么样的能力?人究竟需要什么?他能接受和驾驭什么?同一事物在人不需要,或者没有能力驾驭它的时候,那个事物对人不会形成正价值;而当人有需要、有能力驾驭它的时候,就可以对人形成正价值。我们过去老举例子说,有些东西在这里没有用,但是在那里就可以有用,这种变化不是因为那个东西本身变了,而是主体、是人,人的需要和人的能力变了,不同了。
毛主席讲坏事可以变好事,毒草你要吃就是负价值,毒死人,就是个坏东西,但是让毒草腐烂就可以肥田,人有这个需要,人不光有吃的需要,人还有种地的需要,对于人种地的需要讲,草就有价值,毒草也有正价值,也有能力,人能把它反过来,让它腐烂掉,能掌握它。毛主席说敌人可能成为我们的反面教员,敌人天天反对我们、企图消灭我们,他对我们当然只有负价值,但是如果你有这个水平,你善于观察敌人,你能通过敌人的各种表现、各种动向知道怎样壮大自己、怎么把握好自己,那么敌人就会帮助你提高你的水平,你就能够反过来战胜敌人,就是你有这个需要和能力,这个事物就会对你产生这样的价值。你有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事物就对你产生什么样的价值。
像水火本无情,自古以来水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火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这不是火和水本身固定不变的价值。对于需要而且能驾驭它的人来说,水和火就是好东西;对于不需要、或者无法控制它的人来说,水和火都是很可怕的、危险的、是坏的东西。所以世界上事物的价值究竟怎样,真正的原因和尺度在于人、在于主体,生存发展需要怎样,能力怎样,要从这个角度想问题、看问题,价值问题归根到底要用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主体权利和责任来解释,没有唯一固定不变的价值。
列宁谈辩证法的时候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水杯它有什么用?第一个大家都会说能用来喝水,可以做饮具用;还可以当容器,装别的东西,不喝水也能用它;可以做镇纸,压着稿子别被风吹走;还可以作为礼品、收藏品、艺术鉴赏品;两个人吵架急了的时候杯子能当凶器……那么杯子到底有多少用处?它有一个最基本的用处,就是因为这个用处人们把它造出来,这一点不用说,但是这一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理解事物有什么价值,说到底,是要看人有哪些需要,而且人有什么能力?
比如说一片森林,对于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讲,那是生活栖息的地方、是食物的来源;人类发明用火之后,森林就是能源了;人类发明的建筑之后,它是建筑材料的来源,成了资源;人类有了文化、有了艺术之后,用音乐描写森林、用绘画描写森林、用雕塑描写森林等等,森林就具有了艺术创造价值、艺术对象价值。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我们也不看它,也不砍它,也不说它,也不画它,就让森林在那里自然生长,这本身对人就有生态价值,使生产环境平衡。一片森林的价值这样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发展,不是森林本身有什么变化,而是我们人在成长,我们人在使自己丰富起来、发展起来。谈价值问题,对于价值主体性这一点是我们整个的价值理论,从哲学讲,价值现象的核心特征,最本质、最主要的特性就是价值。价值领域的问题特别广泛,对所有价值现象我们都可以用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去把握。它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现象。价值,事物的好与坏虽然是人的判断,但是它是指一种主客体的客观关系。价值因人而异,但不是随心所欲。客观的价值,比如说,这双鞋穿到我的脚上到底合适不合适,这一点它也是一个客观事实,是鞋和我脚关系的一种客观事实,它不是我脑子里产生的,我想象它好穿它就好穿,我想让它不好穿就不好穿,不是这样想的,人的很多需要都是客观的。比如说,我们肚子饿了,吃多少东西才能饱,营养才够,这不能靠语言和概念,不能靠想象来代替,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和调配的。人的社会利益、现实社会关系,比如说,工资够不够维持生活?够不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是有客观标准的,它是和整个社会条件联系在一起的。怎样才能小康地生活?什么是小康的生活?它是有方方面面经济的、物质的、科技的、文化的等等许许多多现实的、切实的指标,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所以,当我们讲价值的时候,我们是讲主客体之间的这种客观关系状态,我们主观上的状态叫价值观,或者价值观念。
(二)什么是价值观念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什么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客观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应。其实所有的人在任何一个时期,只要自己在生存和发展,人和人相互之间就会结成一定的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反应到人们头脑中,就表现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价值是客观的,价值观念是对价值关系、价值现象的一种思想反应。
价值观念是什么?我们给它做个定义,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观念。这个话好像是同意语重复,没有什么意义,价值观当然是关于价值的观念。但是,因为价值现象和事实不同,关于价值的观念就和关于事实、知识、真理的观念就不同。这要从价值方面理解。
再进一步说,价值观念就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的总和。这句话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进一步明确界定了什么是价值观念?前边讲的内容都是关于价值和价值选择方面的观念。价值观念在形式上有自己的特殊形式,它是知识、科学、真理、理论,也是人们头脑里的观念。但是和它们不同,人的科学知识系统观念、思想形式,在脑子里主要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逻辑体系,用这个表现我们知识、科学、真理的这种意识。而价值观念作为人的另外一种意识,它不表现为概念、判断,更多的表现为信念、信仰和理想。如果我们要知道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什么?或者我们琢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是什么?不是看我们有多少学问、有多少概念、有多少理论,而是看我们内心深处到底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信仰什么,不信仰什么;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这样的东西是属于价值观念的。
比如说信念,我们相信不相信,我们相信什么?比如说读书,有的人相信开卷有益,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他读书就不大注重事先的选择,而是强调自己读的过程中会消化吸收、会批判。有人不相信开卷有益,认为有些书读了没用、没意思,坏书会把人教坏,他就主张读好书才有益,这是一种信念,按照这种信念读书他就重在选择,先了解什么书好、谁的书好,然后就读什么;什么书不好,就不去看。在读书上两种不同的信念,就指导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
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东西属于信念,比如说相信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的人,他为人处事就有一套规则,不相信的人他就有另一套规则。
相信不相信真理必胜,正义必胜。有人相信真理必胜、正义必胜;有人相信权利必胜、金钱必胜、关系必胜,这也都是信念。
相信不相信世界上能无中生有。有人认为无中可以生有,有人认为无中不能生有,物理学讲物质不灭定律就是无中不能生有,只能是相互转化,因此排除了像李宏基这一类的企图,形成不少科学定律。有人不相信无中能生有,有些东西就是没影、没根据、没意思,不要听风就是雨,所以叫“流言止于智者”。有批判思考的人不会听什么就信什么。有的人就相信,无中不能生有,传来的东西一定是有影的,因此听见什么就倾向于相信它,找证据证实它,这就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我们生活中像这一类信念特别多,它跟知识、科学理论不是一回事,它就是人们信不信的一种心理状态,信念非常多、非常杂,是随机的、无所不在的、零散的。
在各种信念之上,人们会有一个统帅各种信念的最高的信念,这就叫信仰。信仰是价值观最核心、最实质的东西。信仰也是一种信念,但是人们对最高价值或极高价值的信念,它统帅别的信念。比如说,相信不相信这个,相信不相信那个,这是由谁决定的?是怎么决定的?最终谁说了算?是客观规律说了算?是上帝说了算?还是主观想象说了算?最高的叫信仰,形成统帅一切信念的信念叫信仰。信仰是对最高价值、或极高价值的一种信念。人可以一生为自己的信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倾家荡产追求自己的信仰,不怕流血杀头力图实现自己的信仰,信仰的力量特别大。
信仰和宗教有关系,但是不等于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组织化的信仰形式,宗教的核心是一种信仰,但它是把一种信仰变成一种社会组织化的形式,它就有了教会、教堂、教义,还有一定的教规、仪式,甚至连仪容——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动作都形成一套东西,有一些人按照这样一些规则体系、组织化体系生活,这样叫宗教。但是有信仰的人不一定也信教,他不信神、不搞组织化的信仰形式就不构成宗教,但是人要有信仰,人会形成自己的信仰,这一点是普遍的。人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动物,人作为人,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人就是要有信仰。一个人要是没有信仰,他的灵魂可能是没有着落的、不安宁的、不定形的、不可靠的。西方人有一句很厉害的骂人话,就说这是个没信仰的人。说一个人没信仰相当于说这个人什么都不靠谱,非常无赖,什么都不负责任,根本就不可信、不可靠,等于说这个人低贱无耻、下流到了极端的程度,就像中国人最厉害的骂人话是没良心、丧尽天良、没有天理良心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说,理解和尊重信仰,对一个人的精神存在、人品、人格起决定作用、重要作用。信仰是价值观念核心的东西。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要看他有什么样的信念,受什么样的信仰统帅和支配。
信念和信仰是在人们内心形成的东西,形成以后对人的行为和发展有指导作用,表现在它要产生理想,理想是价值观念的第三种形式,理想是信仰的目标化形象。简单地说,人们信什么,就希望用它来实现未来,实现未来的样子和所相信的东西是一致的,就给这样的一个未来勾画出一个形象,勾画出一个蓝图,构建出一个目标体系、标准体系,这就叫理想。
信基督教的人,按照基督教理论未来的理想就是伊甸园,就是天堂那样一种理想。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前途是什么,我们就按照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所达到的那种对未来社会状态,以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努力在社会上实现这么一种状态,我们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种目标化的未来设计。我信仰马克思主义,那我个人的人生理想就是能为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类在这条路上更好地发展前进贡献我的力量。信基督教的人,他的个人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到末日审判的那一天,我能经得起上帝的拷问,我能进入天堂,成为上帝所接受、所认可的人。信佛、信道教,我个人的人生理想可能就是长生不老,或者能呼风唤雨,或者有特别大的神通和本事,或者能保佑我一家富贵平安等等。理想都是来自信仰,把信仰目标化。
信念、信仰和理想是价值观特有的思想形式。人们信什么?不信什么?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这些是哪里来的呢?它不是坐在屋子里凭空想的,它是人的社会地位、社会条件、生活经历在人们思想中凝炼形成的。人信什么不信什么,不是靠灌输形成的,灌输的东西非得在社会条件下,在生活经历得到验证才会真信,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证实,觉得信这个对他不管用、不解决他的问题,或者不给他来好处,人们最多在受到外部压力、强制可以违心地说信什么,但是内心并不真信。真正的信仰一定是和他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切身感受相一致。所以价值观念作为人的一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一定是人们社会存在的反应。
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理,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怎么生活、怎么生存,决定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人们的社会决定人的意识,主要决定人的价值观念,它不决定人的知识、科学,不管哪个阶层的人,不管生活好还是坏,地球到底是不是圆的,它决定不了物质运动的规律,它决定的是人的主观价值意识,意识形态,这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所以我们理解价值观念的时候、理解价值的时候,它的真正的秘密就在于理解人。我们看待人的价值观念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理解人的社会存在,人现实生活的客观条件、客观过程、客观基础,理解这个才能理解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鲁迅说,贾府上焦大不爱林妹妹,焦大是贾府一个看门的,他不会爱林妹妹,因为他的地位、条件、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审美、择偶标准,他一定要跟他的生活、性格、经历和条件相一致。我想焦大要找对象可能要找整体比较壮实、能干活、又多生孩子的这样的人,那么林黛玉对他而言就太不符合条件了。相反贾宝玉的地位和条件、生活经历和生活条件、环境决定他的情趣、他的审美标准、他的择偶标准,那么就是觉得林黛玉最知心、最合适,他们最有感情、最能够碰出火花。之所以有这样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和人们的社会条件、社会经历等相联系的。
我们要构建我们的价值观念体系,当然不是从书本和现成的结论出发,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什么东西是好东西,应该信什么、不信什么、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努力实现什么、避免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所有这些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和能力出发来理解和判断。
邓小平同志说,现在中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我们究竟有什么需要、有什么能力、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能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对它有一个清醒的、自觉的把握,知道我们是初级阶段,我们就不要干只有高级阶段才能干的事。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就不能停留在资本主义阶段那些事上,把握这个分寸,我觉得它就是主体价值判断的一种自觉性。所以,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一个客观认识的原则,更是一个价值选择的原则、价值判断的原则,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三、把握社会主义主导价值的主体层次
下面谈第三个问题,把握社会主义主导价值的主体层次。从价值的本质和特性讲,,就是说,是谁的价值和价值观谁就是主体。我们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理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时候,第一就要明确主体是谁,到底是谁的价值和价值观。我们知道,主体是分层次的,是多样、多元、多层的社会主体系统。我们有56个民族,有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参政党党派,有许许多多不同行业、地区、阶层,有多种主体形态,最后形成一个共同的主体就是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的、事业的最高主体是一个共同主体,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全体中国人民,这是中国的社会的主体,也是中国国家社会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主体。说什么好还是不好,什么该做还是不该做,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切都要以全体中国人民为主体、为标准思考,这是最高的主体。在这个最高主体中,我们还可以区分出核心主体。核心主体就是指我们党,现在作为执政党,就是党和国家政府。毛主席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叫核心主体。
党作为核心主体、党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的时候,它讲的价值观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党自己的价值观,另一个是党作为核心主体,就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就是代表全国人民表达和提出价值观,这是两个层面的价值观。
党自己的核心价值和价值观是什么?就是党的宗旨所表达的价值观。党的宗旨,“宗”是什么意思?“宗”就是最高的、统帅一切的,“旨”呢,就是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党的宗旨就是党的最高、统帅一切的价值取向、价值原则,就是党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直接表述就是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由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肯定下来的一个表述形式。
“为人民服务”说起来好懂,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真正含义就是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里讲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就是说,党要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说好和坏以谁为准?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准。一件事情价值是多元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我们听谁的?我们党听谁的?我们党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就是后来小平同志讲,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就是让广大人民说了算。
党自身的价值观、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我们把它叫“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如果说党自己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现在也包括执政党领导下的政府、全部国家机器、行政机构在内,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党自己的价值观。
如果党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代表整个中华民族,表达我们当前的价值观,怎么表达这个价值观呢?就是在十七大以前,我们党的文件里面讲的六个字,“富强、民主、文明”,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七大又加上一个“和谐”,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是具体的价值目标、价值理想,是我们当前阶段,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这个历史时期、这个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各阶层人民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愿望、共同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我们中国建设起来,要使我们中华民族重新强盛起来,我们在经济上和科技上要富强起来,在政治上要民主起来,在精神上要文明起来,在总体上要彼此和谐,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要怎么样,整体要怎么样,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主体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全体中国人民。
说到各行各业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人,还会有不同的、具体的,咱们这是说国家、民族共同体的大事,在这个上面我们是什么价值观。每个行业、每个地方、每个岗位上、在个人生活领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具体的价值观。
比如说职业道德,这是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我们价值生活的具体目标。比如说,我希望我们家三年以内生活质量提高一定的水平,不但要温饱,而且要有文化生活,要享受人类文化文明的新成果,这就是我个人的理想和目标。
不同的地区、不同行业可以有具体的目标,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目标,我想就可以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几个字概括,这体现了主体价值目标。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即把握主体层次,在不同层次上明确我们的价值目标。
对领导干部来说,我们心里要有意识,什么是对自己的要求,什么是站在广大群众立场上,为广大群众说话,对我们自己的要求就是为人民服务,动员、组织大家做事情,就是要使我们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个不要错位。有些人老把要求自己的东西要求别人,这叫主体错位,在价值选择上就是错位。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的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一般人民群众来讲,我们就不能老说,你要好好为人民服务,而是说我们要一块把国家建设得富强、民主、文明,到这儿讲为人民服务就是大家自己为自己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讲,主体层次要明确。现在有些人急于把自己要求人民群众干什么当作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这种表述含有主体错位的感觉,所以要明确把握主体层次。
四、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
最后一个大问题是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
刚才讲的核心是主体核心,党是核心主体。不管是谁的价值观,价值观念,它都是我们前面讲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系统,都是一个方方面面很复杂的、立体的、动态变化的系统。任何一个价值观念都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因为人有许许多多。比如说,我们在政治上保持什么观念、经济上什么观念、文化上什么观念、思想道德上什么观念、外交、国际关系上什么观念,从国家层面上很多,从个人、从行业、从地区来讲,价值观念都是立体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结构,是一个体系。但是不管这个体系多么庞大、多么复杂,是谁的价值观,它有一个谁的核心,有一个核心理念。价值选择、价值判断都从核心理念生出来,跟它配套形成的一整套、一个选择的、一个价值判断的体系,这叫价值体系的核心。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发现,其实就是一个词、一个概念,过去叫“平等”,现在叫“公平”,是一个意思。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不同阶段的历史要求、条件和任务来理解。比如说,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核心理念叫等级制,特别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讲究辈分观、级别、地位,是一种等级制的理念。
反对封建主义的时候,破除的就是这套等级制度,提出了什么呢?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封建主义的时候,如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出三大核心价值理念,“自由、平等、博爱”,那时人们用这三个理念去反对封建专制、黑暗的中世纪的那些价值体系,这是资本主义用来摧毁封建主义价值理念的武器。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之后,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理念建设的时候,发现这三个理念有两个成不了核心,第一个就是博爱,它是一个价值理念,但它成不了核心,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党和政府、社会是用博爱来组建、按照博爱原则来建设的,博爱只是一种特殊场合下人道主义原则,就像现在的红十字会、人道主义慈善机构,才用博爱作为核心理念,如果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是没法按照博爱来构建的,所以很容易就淘汰了,剩下自由和平等。
资本主义社会在它几百年的实践中,在自由和平等中也经常碰到这两者之间哪个为先、哪个为后、哪个为轻、哪个为重、哪个为主、哪个为次的问题。按照资本主义的客观逻辑,就是坚持以自由为核心,它表现在尊重个人自由、实现个人主义原则、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彻底按照这样一个原则。现在我们多把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划等号,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中,自由确实第一重要,在讲理的时候,如果说你否定了自由,那么他们就会放弃这个东西,得服从自由,自由至上的理念。
正因为他以自由为核心构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价值体系,在思想观念上也把自己的自由看作是第一位的、至上的观念,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因为强调自由、要保证自由,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就不能回避、不能排斥。比如说,因为自由竞争就得优胜劣汰、就会弱肉强食、就会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严重,穷的穷、富的富,穷的下地狱、富的上天堂,它鼓励赢者通吃、强者通吃,这是它这个逻辑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在实践上也是如此,当然理论上谁都说既要自由,又要平等,但是遇到实际问题时,总有一个先后的问题。
社会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马克思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批判资本主义什么呢?并不否定它有活力的、进步的、提升人的自由这方面,而批判它不公平、黑暗、有剥削、有压迫。
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了那么多,核心剖析了什么问题?揭露资本的秘密就在于怎样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剥削、不公平。
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从一开始到现在,最看重、最追求的是什么?一方面在承认和吸收资本主义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解决资本主义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缺少公平。自由很好,仍然保持,怎么解决公平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在价值选择、价值追求上提供的一个最大承诺。
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相比较,资本主义是一个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就应该是在保证人们自由的基础上,打造一种新的、社会公平的这样一个阶段,就是解决资本主义不能解决的公平问题。解决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从所有制、生产力、生产关系,从社会整个组织结构、一直到我们思想、文化、理念、作风,所有方面都涉及到,社会主义要打造一种人类的新型的先进的公平。
邓小平同志为社会主义本质做规定的时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条件,后面讲的都是公平,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者追求的一种公平的富裕、全体人民的富裕、物质富裕、精神富裕,是以公平为本质特征的。
所以我说,现在学界都在研究正义问题,我觉得正义就是两种,以自由为核心的正义和以公平为核心的正义。
胡锦涛同志讲和谐社会的理念基础时,讲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特别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公平,以公平为核心的正义,做到了这个才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改革、建设、发展,我们做所有的事情,保持我们社会主义的特征和社会主义方向最鲜明、最核心、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公平,实现一种新型的公平,应该说这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在各项实际工作中我们怎样理解、怎样把握、怎样做到、怎样维护、丰富和发展这种新型的社会公平,这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做到的一件事情。资本主义已经初步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样子,说人要追求自由,通过社会制度体系实现自由会是个什么样子,它已经做了,而且有的做得还很不错。但是它这个历史阶段有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由社会主义承担、解决,就是打造新型的社会公平这个问题。从所有制开始,我们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管理、社会组织,所有方方面面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思想理念和追求,怎样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点上,最有力量的一个检验尺度和标志就是实现社会公平,就是创造、打造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进展程度。
中央这两年的政策、思考的重点,我们在很多方面的调节和调整,大家不要以为是权宜之计,实际上,真正的社会主义追求从来都没有放松在这点上,就是怎么样才是公平的,让全体劳苦大众都能公平地享有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人人都是平等的,达到一种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别的东西有点曲折、有点变化,我们调整,最不能容忍和最不能承受的,就是造成新的分离、对立、两极分化。邓小平说,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
毛主席当年急于搞三面红旗,也是因为看到农村土改以后,农民拿到土地很快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他也是不能忍受这一点,所以就发动搞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我们跑步进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头脑里最深的那根弦、最关注的价值点,还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平。
我觉得把公平或者平等看作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既是一个客观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实践的核心,也是我们价值观念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