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类别:首页  党务交流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2012-11-30     来源:党建工作网     浏览人次:1

刘 鹤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深刻认识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的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倒逼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面临一系列深刻调整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所处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危机前,中国抓住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实施沿海外向型发展战略,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中心,经济快速增长,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以总需求增长放缓和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变化,战略机遇期的挑战因素明显增加。
一是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去杠杆化进程十分漫长,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消费疲软不振,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大规模刺激政策使一些国家政府债台高筑,新的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小觑,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复杂多变,短期内难以重现强劲增长。
二是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被迫改变负债和过度消费的模式,试图通过扩大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开始更多转向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但短期内还难以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资源输出国试图调整单纯依赖资源出口的发展模式,谋求依托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但实现产业多元化任重道远。全球原有需求动力正在减弱,新的需求市场还未形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外部需求增长受到严重制约。
三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加速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生命科学、空间和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兴起。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数字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推进“再工业化”,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谋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国际产业和技术竞争将日趋激烈。
四是国际政治领域竞争博弈更加复杂。当前,国际社会围绕全球治理、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斗争日益激烈。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走势分化,各国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相互交织,政治交锋和经济合作的形势更加复杂。发达国家抑制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更加明显,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展壮大亦有复杂心态,我国周边环境日趋复杂。总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政治压力有所加大。
(二)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阶段性新特征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使我们对国内环境的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鲜明。
一是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正在稳步升级。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城乡居民个体利益诉求明显分化,需求正向全面化、高级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在物质需求继续提高的同时,对文化、环境的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对洁净的水、清新空气等生态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在对一般商品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的需求大幅上升;在满足消费数量的同时,对消费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生产要素优势变化日趋明显。随着工业化迅速推进,支撑我国经济30多年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开始减弱。近年来,土地、矿产等资源供给日趋紧张,部分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出现大幅下降。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超出预期,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用工荒”,“人口红利”减弱,廉价劳动力优势正逐渐下降。
三是生态环境约束更加强化。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料、汽车尾气、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环境突发事件增多,水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已位居世界第一,生态环境的硬性约束越来越大。
四是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快速扩张,生产能力已大量过剩。风电设备、锂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用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也比较严重。制造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剧了资源供应紧张,将对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较强的制约。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表明,这场危机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但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二、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继承和深化,具体体现在“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上。
(一)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必须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矛盾凸显。这些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如果不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上跃居世界前列,也很难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
1.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源。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过程。目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
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制不顺,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我国如不能快速提高创新能力,将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更加被动。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技术产业遇到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低端制造业又面临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随着美欧等推进“再工业化”,我国一些领域现有生产能力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我国目前这种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已极不适应发展需要。迫切要求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4.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谋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我国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特别是潜在消费需求大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国内外经验也表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从全球经济发展看,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2.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不合理产业结构,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3.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由于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各项要素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这种状况已难以适应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和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新趋势。必须改变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
4.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不仅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部分资源已高度依赖进口,能源资源供应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更可持续的发展。
5.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同区域间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生活条件以及居民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仍然滞后。要加快消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与中国国情乃至世情相符合、相一致,是新发展方式的重要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
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好的体制机制,就会有好的发展方式;反过来,体制机制不顺,发展方式也很难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状况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行为,人们的行为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和战略制高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要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要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二)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全面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促进产业升级、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强化产权保护,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这对于保持宏观经济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健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国家规划等多种政策工具相统一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协调配合。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民生改善等调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避免顾此失彼。各项调控目标与政策手段之间要协调配合,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土地等政策工具要科学统筹、综合运用,实现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在统一,避免政策工具之间相互矛盾和抵消,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四)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这项改革极为重要和迫切。必须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建立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全面改革资源税。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构建地方税体系。
(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命脉。必须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继续深入推进国家控股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积极培育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稳步推进金融开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和工作重点,从立足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创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这是对中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总体部署,也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版权所有 2022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
地址: 邮编:315800 浙ICP备050145995 电话:0574-86891367 新闻热线:0574-86891375
新闻电邮:tiss@nbip.net 技术电邮:moyixn@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