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党的十八大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为帮助大家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日前记者专题采访了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郭祥才教授。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
记者: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请您先简要回顾一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郭祥才: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新趋势,针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回答而发展形成的。以时间为坐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六大之后到十六届五中全会,这是科学发展观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的形成过程。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在赴广东地区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期间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即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0月14日,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二阶段,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七大,这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新形态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明确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科学发展观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三阶段,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这是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全面进行理论创新,使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经过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党的十八大是科学发展观更加成熟和完善的又一里程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记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理论?
郭祥才: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其内在逻辑结构而思想丰富的理论体系。
从当代发展视野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确立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和最鲜明的理论特性,是这个理论体系最根本、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的首要标志。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其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总结实践新创造,深入回答时代新课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新成果,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记者:党的十八大高度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请您重点谈谈这个问题。
郭祥才: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的历史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发展实践作了本质概括。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立足于当今时代,对为何发展、何谓发展、如何发展等根本性问题都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深刻的回答。
为何发展?这是任何发展观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发展观固然是关于发展的理论,但并不等于所有发展观都是主张发展的理论,即使主张发展也还有发展地位之高低、意义之大小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不仅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且以“第一要义”的理念表明了对发展地位和意义的根本态度和立场,进一步肯定和张扬了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思想。
何谓发展?这是当代发展观的突出问题,诸如发展是属人的发展,还是属物的发展,是为人而发展,还是为发展而发展;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还是单一的、局部的、分散的;发展是协调的,还是非协调的;是可持续的,还是不可持续的等关于发展的性质和特征都需要作出正确的回答。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发展应有的特性和基本要求给予了合乎实际的规定,充分反映了当代发展人性化、整体化、生态化的特性和要求,是对当代发展新趋势的综合反映。
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最为突出的就是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揭示当代发展的规律和方式问题,这就是靠人而发展,把人力资源、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决定性力量,变依靠物的消耗为依靠科技进步,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协调求发展,协调发展既反映了发展应当达到的合理状态,又反映了它是推动发展积极而有效的方式。以持续求发展,协调发展着重反映的是发展的横向关系,发展在空间结构上的关系,而可持续却着重反映发展的纵向关系,发展在时序进程上的关系,所强调的就是发展与再发展的统一,取得持续的效应。
二、科学发展观对世界发展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形成了反映不同发展领域、发展过程、发展问题和发展主张的一系列发展理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西方发展理论进行科学的审视,在积极吸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反映时代和世界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对世界发展理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高扬了发展的“旗帜”,实现了发展观的乐观主义走向;着眼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发展理论的全面提升;积极吸取和借鉴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实现了发展观的系统化;复兴了马克思主义后发国家发展理论,实现了走出当代后发国家的发展困惑;主张促进世界和平、共建和谐世界,实现了发展观正义化。从而使科学发展观站在了世界发展理论的制高点上。
三、科学发展观探索了中国科学发展之路。
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即反映科学发展要求的新型现代化之路。十年的实践和成就充分证明,这条路的选择是正确,而且是富有成效的。当然,面向未来,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必须进一步确立起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记者: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面向未来,我们如何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郭祥才: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党的十八大所要求的新高度。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增强自觉、自信、机遇、忧患和创新意识。
一要增强自觉意识。自觉是发自内心的深刻的理性感悟,是实践取得成效、获得成功的内在要素。十八大报告就如何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更加自觉”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无论是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推进改革开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都要求我们增强自觉意识。
二要增强自信意识。自信是在自觉基础上进一步树立起来的一种充满信心、勇往直前的坚强信念。十八大报告就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真正地化为自己的行动,以坚强的决心和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
三要增强机遇意识。我们正处在人类文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深刻把握这个历史机遇,提出许多促进发展的战略决策。只要我们真正确立了机遇意识,就一定能够抓住,取得更大的成效。
四要增强忧患意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十八大报告在肯定过去的成绩和成就的同时,还明确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还面临着四大考验,存在着四大危险。为此,必须有忧患意识,采取更好举措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要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实践的本质在于创新,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践,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继续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
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历史的总结,现实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必须长期坚持,这样才会更加自觉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