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类别:首页  党建论坛
凝聚力也是行动力
发布时间:2013-01-07     来源:党建工作网     浏览人次:0

钟 声

  一旦为了执政而执政,民主制度不管形式上多完备,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空壳
  欧美国家带着焦虑和打开新局面的期盼步入2013年。焦虑源自进入第六个年头的国际金融危机,但也有这场危机暴露的深层次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如是总结华盛顿“政治瘫痪”和“欧元区瘫痪”相似之处:第一,无法超越修修补补进而达成“治本”协议;第二,国家和政党受制于利益集团;第三,政治家对选民不够坦诚。
  美国《外交》杂志指出,在选举政治下,选出出类拔萃的领导人困难重重。即使偶尔有少数出色的领导人上台,还是免不了要面对被政治、法律桎梏牢牢捆住手脚的局面,实际上是寸步难行。
  这种忧患和反思难能可贵,不仅有思想的张力,也是西方政体自我修复能力的必要元素。
  美欧思想界谈及对方体制问题时,不时会流露出一丝酸涩。《经济学家》封面上赫然写着:“美国正在变成欧洲”。不管哪一方是情感伤害的始作俑者,苛责和揶揄都不足取。同处困境,更应相怜相惜,砥砺共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需要在每一个细微处加以培育。
  欧美国家对自身体制问题的反思,越来越多地延伸到“中国道路”——
  “中国的崛起与西方民主国家的衰落,向全世界提供了鲜明的对照。”
  “当西方最具代表的民主政体瘫痪时,中国已经做好决定,昂首前进。”
  中国人对发展进程中世所罕见的挑战有清醒认识。只要不是捧杀,外部世界的肯定乃至羡慕都值得我们关注思考。毕竟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屈辱历史并不遥远,彻底摆脱“被殖民心态”、完成民族自信心的重建,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依赖发展成就支撑,也需要在比较中不断强化。
西方的体制问题有历史积淀、现实诱因,也有经济全球化这一大的时代背景,总而言之不是中国造成的。在这一问题上,中西方思想界拥有共识。中国崛起同西方遭遇困境不期而遇,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纯属人类文明演进的偶然,还是蕴含了某种历史的启迪?或许,时隔多年后人们才有能力给出可信的答案。
  “中国模式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取代西式选举民主,因为中国从不将自己的政治模式包装成普世通用的典范,也不会对外输出。”美国《外交》杂志这一看法十分中肯。无论中西方在历史文化传统和制度体系方面有多大差异,但维持国家正常运转、推动发展进程的良政有共通之处。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下这些共通之处,应该是有益的。
  一个政党上台执政,就要切实肩负起管理国家的职责,包括推动“不受欢迎”的变革。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要件。而这种动员能力只能在推动社会形成共识的过程中获得。尽管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很难摆平,但保持国家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可持续性是民众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根本利益。超越党派和集团利益决策,把道理掰开揉碎讲清楚,总会得到大多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凝聚起变革的力量,获得足够的行动力。
一旦为了执政而执政,民主制度不管形式上多完备,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空壳。

版权所有 2022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
地址: 邮编:315800 浙ICP备050145995 电话:0574-86891367 新闻热线:0574-86891375
新闻电邮:tiss@nbip.net 技术电邮:moyixn@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