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阶段。这既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四个“抓手”,一个也不能放松。一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最重要的是,要从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升级、拓宽消费领域等方面入手,加快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今年外需难有大的起色,扩大消费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应继续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二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国生产力发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我国都有发展的必要和空间,但也存在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等老大难问题。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提升,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做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应深刻认识群众环境意识普遍觉醒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压力所带来的影响,把生态文明理念和节能减排行动贯穿到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特别是让一些贫困落后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上齐头并进或发展水平上一般高低,而是要形成各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合理、统一市场有机联系的新格局。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家庭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始终注意保护农民权益,毫不放松粮食生产,保护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既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镇面积扩大,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是发展阶段的跨越。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逐步完善人口政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事情办好办实,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科技和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应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前沿先导技术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和持久的科技支撑;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应继续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既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大胆突破,又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今年要继续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并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推出新的改革举措,努力在企业、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